爱游戏官网登录入口电话联系

全国统一定制热线: 010-56125794
爱游戏官网登录入口全自动过滤器
首页 > 新闻

文献足征 汪帆著《寻纸》签名本

发布时间: 2024-02-29 21:49:11 作者:爱游戏官网登录入口

  汪帆,70后古籍修复师,《锵锵行天下》节目嘉宾。1978年生,2001年进入浙江图书馆古籍部工作,2007年进入修复组,担任古籍修复师。在《藏书报》上设有个人专栏,著有《书路修行》等古籍修复主题作品。在坚持古籍修复的专业工作之外,有意将今后的研究方向定在寻访手工古法造纸上,通过野外考察、踏勘手工纸制作现场,全方面了解现状,探索有利于手工修复纸传承、发展的途径。

  一名古籍修复师历时七年,寻访了中国13个省、自治区的古法手工造纸地。她以亲身经历结合专业视角,考察了各地传统手工造纸技艺及传承现状,记录了“寻纸”过程中的点滴。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探寻手工造纸术孜孜不倦的坚持,勾勒出一幅当代中国传统手工纸制造业的现实画卷。冥冥之中的责任感、使命感不仅让她与纸结缘,更驱使她开始现场考察古法手工纸诞生地的深入研究之旅。

  本书收录了22篇优美、细腻的散文,记录了作者寻访路上的点点滴滴。本着对中国传统手工造纸术的探寻之心,作者踏遍浙江、福建、山西、江西、贵州等地,远及新疆的和田和海拔近3700米的西藏高原,亲自带回书中所述的25种古法手工纸样实物,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传承娓娓道来。

  〇访纸的执着、对民间传统文化遗产的热爱、对古籍修复的孜孜以求,与古今对话,令人动容

  汪小帆女士著《寻纸》,将其从2014年至今,利用假期或调休时间,自费跋涉西藏、新疆、安徽、江西等13个省、自治区数千里,寻访传统造纸的履痕,累积成20多篇文章,收入一书。在阅读她的文章时,充满羡慕、敬佩之余,我也思考了一些问题,比如,中国人“博物”的传统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现知行合一;就是重视听闻和观察,以此作为感性和理性认识的基础;就是上尊“天工”,下行“开物”,以求自然与人的和谐。那么,在现代高科技快速的提升的今天,人类是否还要回望传统,重视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未来的古籍保护该怎么样开展?等等。这是读这本书的收获。

  “博物”一词,本义为辨识了解万物。古时知识有限,想要游历山川、遍览典册,做到“博物洽闻,通达古今”是有可能的。但当知识体系日益庞大时,“博物”就为“专业”所取代,知识被细致分类,人类迈向现代社会。如今信息时代,人类以计算机为辅助来组织知识,插上了信息的翅膀。马斯克“脑机”的出现,更促使认识主体——人脑发生改变,“超级人类”即将诞生,世界为之一新。

  “博物”的目的是“开物”。“开物”就是开物成务,利用和开发自然。人类进化发展伴随着“开物”,先务衣食,借渔猎耕织、百工技艺,解决衣食器用、生存发展。农业和手工技艺“盖人巧造成异物也”“工有巧”。这个“巧”就是高超的技艺,能形成有效的生产力。到近代,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特别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使“开物”由手工到机器,发生了本质变化。日本实学派学者佐藤信渊提出“开物之学”:“夫开物者,乃经营国土,开发物产,富饶宇内,养育万民之业者也。”今天,科学技术早已成为“第一生产力”,人类进入依靠人工智能、虚拟平台来替代货币交换、组织生产流通的新世纪。

  “开物”实现了人类文明的飞跃。但人类的现代高级文明,却不能解决进步所面临的贫困、污染、战争、瘟疫,甚至毁灭的问题,反而以天地万物为仇雠、掠夺榨干自然资源。这说明,科学技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并不能使人类感到安全和幸福。重新审视文化遗产,反思文明足迹,探求我们从何处来、要向何处去,就成为人类思考自身命运的热点。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聚会,联合发表一份宣言,提到人类在21世纪想要继续生存下去,就要回归到2500年前,从孔夫子那里汲取智慧。

  中国古代深厚悠久的文化遗产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发展的思想,是对现实颇有帮助的智慧结晶。《考工记》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这是人类早期探求“开物”与自然造物实现有机结合的开端。“工巧”不是征服自然,而是要与天地材结合,和谐共生。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把“天工”置于“开物”之前,认为天地自然造物,遍及所有,成就万有。但万物形成并不是人力所为。人一定要通过学习观察,才能认识万物,开物成务。《天工开物》就是一部“博物”“开物”之书,被誉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它给我们的启迪,不只是17世纪的工艺,更重要的是在“博物”和“开物”中学会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古人很看重听闻、观察以及科学记录。《天工开物》共三卷十八篇,约十万字,附123幅图,涉及30多个行业,记录分析了130多项农工生产技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工具性,延续了中国古代科技注重经验记录的传统。《天工开物》对日本和欧洲的科技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传播了科技生产力。宋应星和狄德罗两人在各自的百科全书中集大成汇集了当时的科学技术,综合了17—18世纪重要工艺知识,达到当时“博物”和“开物”的顶端。今天,我们再发现、再认识文化遗产,也同样离不开观察和记录的基础科学方法。

  宋应星是如何观察和记录造纸技艺的呢?《天工开物·杀青》开宗明义:“宋子曰:物象精华,乾坤微妙,古传今而华达夷,使后起含生,目授而心识之。”“物象精华,乾坤微妙”说的是天工造物自有其精彩之处和内在规律。人可以“目授而心识之”,通过观察形成认识。宋应星进一步问道:“承载者以何物哉?”这样的一个问题很有嚼头,啥东西能承载关于万物的知识呢?什么能“托得住”人类庞大的思想文化遗产呢?宋应星回答:“覆载之间借有楮先生也。”天地间还要仰仗一个特殊的物质——“纸”(楮先生)。纸这样的一个东西有多奇妙呢?竹骨木皮、杀青见白,就能承载万卷百家;寸符半卷,终事诠旨,就可以风行冰释。实在是太奇妙了!这种“神迹”,使纸变成了思想文化的“魂器”,是精神文明的住所,历史往事的栖梧,先贤人物的永生之地。

  纸为什么会发明在中国?《天工开物·乃服·夏服》说:“苎麻无土不生。”“凡苎皮剥取后,喜日燥干,见水即烂。”正因为麻易朽烂,人们在漂麻或浸麻时,才会经常在竹篦或池底看到一层麻纤维絮膜,晾干揭开就是一张纸。纸是自然之力形成的。但其机理逐渐为人所识,再为人“开物”,成为生产技艺。如果苎麻在中国不是“无土不生”,广为种植、利用,造纸术也不可能在中国发明。公元105年,蔡伦就知道用破布、渔网、麻绳、树皮造纸,改良扩大造纸原料,而欧洲直到12世纪才有造纸术,而且到19世纪才仿照中国把造纸原料作了拓展。

  用竹、草料造纸,提高了产量,拓展了纸的应用场景范围,使人类物质和精神的生产生活更便利,这点,《天工开物》敏感地注意到了。《天工开物》还记载了还魂纸,这是今天再生环保纸的源头。它还将楮皮纸、桑皮纸、芙蓉皮纸、混料纸造法,以及填料、染色和用途都作了详述。《天工开物》提到:“倭国有造纸不用帘抄者,煮料成糜时,以巨阔青石覆于炕面,其下爇火,使石发烧。然后用糊刷蘸糜,薄刷石面,居然顷刻成纸一张,一揭而起。”不禁让人想起清代所谓开化纸纤维匀实、不见帘纹的特点。其制作流程与工艺至今不明。日本纸造法肯

  定没有帘纹,但工艺比较原始。开化纸也许会有更好的方式。今天,日本能造出极薄极轻的“丝纸”;浙江开化县黄宏建先生经过多年实践,也生产出单位面积比日本纸更轻的纸张。在人类探月探火的当代,手工造纸竟然也别出心裁,比武竞技,说明古纸工艺并没有过时,对其原理和技术细节还要多考察、多了解、多记录、多思考。集腋成裘,探脉寻源,以为今天技术革新所用。

  小帆女士(真名汪帆)是浙江图书馆一位有造诣的古籍修复师,也是一位中文系毕业的作家。她不选择学者向往的古籍鉴定和版本学,却坚定地去做被视为工匠职业的古籍修复。在工作上,她天天接触古籍,与各式各样的古纸打交道,在对古籍进行清理洗涤、去霉、脱酸、补洞、修复、装订的过程中,从极细微处体会古纸的性格,纸的火气、柔性、韧性、白度、厚度、触感等。思考怎么样选择补纸去适应古纸的特性;如何明智的选择装具去适应古籍的特点;如何在方寸之地不破坏古籍原有的沉着之美,还要让它在读者眼中显得惊艳,令人叹服;如何让古人的著述校改笔迹、悬条浮签不至于被剪刀裁去或被糨糊遮掩,还能显出最真实最古典的质感。经过自己思考和师傅点拨,小帆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纸的敬畏。古人博物、开物的往事也化为其对文化遗产探寻的渴望。伴随着“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深入开展,江西、福建深山里长满青苔的纸槽火墙,浙江山溪边成堆晾晒的竹料,云藏高原上蜇人皮肤的狼毒草,沙漠绿洲里的桑皮纸作坊,磨纸的天珠、抄纸的竹帘、挂纸的麻刷、钤盖的纸坊印章等,都能激起都市中以古为友、与纸对话的小帆的热爱和向往。江南杭州早晚绚烂的色彩,伴随着她每日工作的脚步。西湖的四季晴雨、淡妆浓抹丰富着她的观感和心灵。小帆选择周末或加班攒假去全国各地城镇农村、偏远山区寻访手工纸和造纸作坊,探寻这个带给人类巨大进步、托住万卷百家的“神迹”的往昔,体会“片纸非容易,措手七十二”的工艺程序和“掬水捞云云在手,一帘波荡一层云”的工匠生活,既充满了乐趣,也充满了挑战。与中国古代科技学者大都出身官宦、身居高位不同,汪小帆以一位古籍修复师的热情和视角,诠释了新的访纸体验记录,集现代探险、科学记述和文化思考于一体。她沿着宋应星的足迹,做着宋应星的笔记,延续着宋应星的生命,在巴山夜雨或白云朗日中,体味着自然造物的神奇、博物开物的美好,以及人与自然的融合、远古与现实的穿越,享受着人生最大的幸福。所以,几年前,当小帆的访纸作品以《小帆说纸》的题目,不定期出现在《藏书报》上时,立即受到众人追捧。今天,这些作品又用她所热爱的纸张缀辑编册,成为各位读者手上拿着的这一本书。这本书仿佛是一个中国当代手工纸“博物馆”,是一个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手工技艺“开物馆”,也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一段优美动听的奏鸣曲。我劝大家把这本书读下去,在那轻松优美的文笔和奇特难忘的经历之外,有小帆访纸的执着、对民间传统文化遗产的热爱、对古籍修复的孜孜以求,以及她与古今的对话。女性丰富、细腻的文字也让这本书充满了个性色彩。我深信,这本书不会像其他诸多游记一样惊鸿一瞥就融化消失在碧空里,它会牢牢锁住我们的心灵牵挂,让我们不断感受文化遗产带来的震撼,思考关于人类命运的话题。

  “随其孤陋见闻,藏诸方寸而写之。”清贫的宋应星创作《天工开物》的历程令人唏嘘。

  今天,宋应星的观察记录正在被世人理解、敬仰和自觉效法。愿更多人能像小帆一样,编织今天的《天工开物》,在先贤的博物、开物积淀中体味遗产寻访的乐趣,思考富有意义的人生和未来,共创“让古籍活起来”的今天。

  泾县隶属宣城,一提起宣城,大家马上会想到著名的宣纸。我从事古籍修复的这些年,每次面向公众做体验活动,但凡介绍手工纸,大部分受众的第一反应就会说到宣纸,由此可见,宣纸在大众心目中就是中国手工纸的代名词,尽管它只是中国传统手工纸中的其中一个体系。此外,不少人会把宣州地区产的纸统称为宣纸,可当地除了宣纸外,还有以纯皮料、竹或稻草做的用于包装、祭祀或民俗用途的纸。若要给出关于宣纸的准确严谨的定义,应该说它是由青檀树皮为主料,以沙田稻草为配料,按照特殊的比例加工制作,用于书写、绘画的高级纸张。不过若是以为有了这一些要素就把宣纸搞清楚了,那就错了。前面说的宣纸,是“今宣纸”,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古宣纸”。学者把早期在古宣州和古徽州生产的高档纸张称为“古宣纸”,它采用的原材料主要为楮皮(构皮)。当然,青檀皮也会有所选用,但绝不是主流。至于“今宣纸”的产生,则是曹氏家族在南宋末年举族迁移至安徽泾县,经世代摸索、传承,在利用当地产的青檀皮纸的过程中,慢慢加入了短纤维的稻草,进而制出了举世闻名的宣纸。

  现在人们只知道“今宣纸”, 而纯用楮皮或青檀皮制作的“古宣纸”,却慢慢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因为看到程玮在纸张外包装上写着“一张有温度的手工纸”, 我便特别想去访一访守金的皮纸。

  程玮家做纸的厂房不小,一部分是在他父亲手上建立起来,另一部分则是他接手后慢慢加盖的。程玮原来是做电商的,后来才开始进军手工纸行业。交谈中,我感觉父子俩对手工纸有着毫不相同的观点:“我想做好的纸,按照真正的古法工艺去操作,当然,时间长,成本高,相应的售价也高,不懂行的人接受不了。而我父亲却反对我的做法,怕我投入太多,一旦不如其他人用现代工艺做出来的纸便宜好卖,最后反被排挤出市场。问题是,大家现在就是恶性竞争,你卖得便宜,我比你更便宜,但成本终究是需要的,所以只能在材料和加工环节偷工减料,长此以往,就再也做不出好纸,传统的技法也会慢慢失传。”只要人们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传统古法造纸,好的纸就会被排挤,被淘汰。

  程玮把两种经过不同工艺漂白的构皮纤维拿给我做比较,一种是特别白净的纤维,使用现代工艺漂白;另一种,略带点本色的纤维,采用传统工艺,以日光漂白。“汪老师,你看,这种特别白的纤维撕扯起来比较轻松,拉力略微逊色。而本色的纤维,韧性就比较强,得费点力才能拉断。”我尝试着撕扯,发现颜色白净的纤维并非没有强度,只是纤维稍一拉扯就会断开,从断面看,纤维长度比本色纤维短好多。这两类纤维可是用的同一种原材料啊!由此可见,使用现代漂白工艺虽然效率高、成本低、产量高、出货快,但缺点也显而易见,容易破坏皮料纤维。这一点做纸的人都知道,可还是愿意采用,可见传统漂白工艺是何等复杂了。

  程玮说:“以现代工艺操作,在二次蒸煮水洗后,纤维可以直接打浆捞纸了,而真正的古法造纸,需要在二次蒸煮后开始呛石灰、堆叠,把料撕成小条,让石灰均匀包裹在每一条纤维外,再放在晒坡上日晒雨淋,自然漂白。之后要经水洗、蒸煮,舂打成片状后,挫断,再呛一次石灰或草木灰,清理洗涤干净后,第二次上晒坡自然漂白,最后手工挑去瑕疵,筛选,洗净。这么多道工序,得六七个月才能完成,可现在为了更好的提高效率,减少相关成本,能做到二次日光漂白的厂家并不多,哪怕能做到一次晾晒,都算是自然漂白了。”他边跟我解释,边往厂房的深处走去。

  “这是我的一个实验车间,是父亲唯一支持我做的改造。”这个抄纸间的水槽比较特别,是不锈钢的。“两年前我去日本,专门学习了他们的方法。日语一点都不懂,就这么自己摸着找过去,还真找到一个做纸的纸坊。他们把做纸的流程分成几段,每一段分别收费,让参观者体验。我付了所有费用,把全部流程都学了一遍,日本人都吓着了!多少钱?不管了,去一趟总要多学点技术吧!”难怪,那个不锈钢水槽里放着的操纸帘框有点日式风味。“我回来就跟我爸说,要把纸槽换成不锈钢的,这样浆料会更干净。你想,如果还是用石头或水泥的,天长日久,里面难保不混上一些小石粒、水泥粒,这不影响纸张质量么?”我觉得他的话挺有道理,当使用的人对纸张的质量提出慢慢的升高的要求时,对细节也就尤为苛刻。细节决定一切,是要落实到具体行动的,这一点,日本人确实可以让我们学习。可能是换了不锈钢的材质,我觉得纸槽里的水显得格外干净,银白色的构皮纤维如白色鹅绒一般悬浮在水面,看上去特别柔软。

  接着,程玮为我演示了抄纸的过程。他说,这是他从日本回来后,将中日两种方法融会贯通的尝试。他认为,国内传统手法与日本手法最大的区别,在于纸帘入水后的荡水速度和频率。他们这里的老师傅原先荡两次帘就完事,这样,纤维的交织度就不够。况且纸张厚薄又与动荡的频率有关,动荡得快,纸张就薄,动荡得慢,纤维在帘子上的留存度就比较高,纸张容易厚。当然,程玮这样的做法,速度相对来说比较慢,出不了量,老师傅们就不太乐意了。“我当然有要求他们如何做,荡几次帘,需要停留几秒钟,可我又不可能一直盯在旁边啊。我让父亲帮忙管理现场,但他并不完全理解我的做法,也会疏于管理。所以,做好的纸,只有我亲自上了。”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010-56125794

联系人:左经理

手机:13391904938

邮箱:13391904938@163.com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城北街道侯家庵胡同2号

扫码联系我们

产品中心

全国服务热线

010-56125794
爱游戏app最新_官网登录入口版权所有